深扒吳京的3次轉型,讓我徹底看清,“影史第一人”的格局有多大

如果時間能倒流,退回到十年前,恐怕沒人會想到,那個在熒幕上常常被打得鼻青臉腫的吳京,會以個人總票房300億的成績,重新整理中國影史紀錄。

當一個人從默默無聞成為成功人士後,外界對於他們總是抱有些許的好奇、審視,甚至是無端揣測,吳京也不會例外。

當年《戰狼2》大獲成功後,曾有主持人旁敲側擊問他是否會去好萊塢發展,而吳京給出的答案,則讓人“出乎意料”。

許多人以為他會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為自己解釋,然而看看他的回答中的幾個關鍵詞,“地域不重要”、“中國市場”、“中國電影人”、“拍好電影”、“鞏固好國家的電影基礎”……

沒有冠冕堂皇的官方說法,也沒有一腔熱血地要去和好萊塢電影硬碰硬,吳京的回答,有的只是更長遠的看法。

縱觀吳京的演藝之路,大家會發現,他的格局遠不止這些。

一、吳京的成功,是“中國式英雄”的成功

在吳京之前,華語熒幕上不乏英雄形象,甚至有李小龍、成龍這種享譽世界的頂級功夫明星。

但在大熒幕上,吳京和他們又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他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式英雄”,甚至拔高到了拯救地球的高度。

前面幾位功夫巨星的演藝道路,幾乎如出一轍:成名之後,就去好萊塢發展。

因為在許多人眼中,“好萊塢”是影視從業人員的天花板的存在,進入好萊塢,意味著邁進了影視行業的“殿堂”。

誠然,如果沒有李小龍、成龍和李連杰,可能中國功夫不會蜚聲國際,也不會影響後來許多人走上武打演員這條路。

與此同時也不難發現一個問題,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好萊塢,李小龍、成龍和李連杰三人在“中國影視”和“中國功夫”這兩方面上的影響和作用,顯然後者要遠遠大於前者。

換言之,提到他們外國人首先想到的依然是“中國功夫”,而非“中國電影”。

所以當吳京憑藉《戰狼》一炮而紅後,外界對於他今後的發展選擇自然是頗為關注,甚至很多人當時猜測他會和前輩們一樣遠走好萊塢發展。

事實上,吳京卻反其道而行,踏踏實實、安安穩穩地留在了國內影壇,沒有選擇跳出國內這個“舒適圈”。

這並非是個貶義的形容,相反,吳京用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態,打造出了“中國式英雄”的形象。

他曾在一次採訪中直言,“某些人有自卑感”。

因為大家總是覺得拯救地球的一定是外國英雄,以一敵百的也一定是漫威裡面的人物。

而這種情況放到中國英雄的身上,就不成立了,甚至覺得中國電影就不會打造出自己的英雄人物。

所以執拗的吳京,用自己的方式開始反擊這種說法。

從《戰狼》到《金剛川》再到《長津湖》,他塑造的每個角色都是帶著明顯的中國特色的英雄人物。

而《流浪地球》的出現更是傳達了一個訊號:拯救地球的重任輪到中國英雄了。

吳京在熒幕上塑造的“中國式英雄”,放眼華語影壇是史無前例的。

縱使前有成龍等人將中國功夫推向了世界,可若從長遠來看,他們或許都沒有吳京這般大的格局——打造中國式英雄。

如今的吳京被很多人視為是當下華語影壇的一個符號,有人說他掌握了最新的流量密碼,也有人評價他如今在華語影壇的地位已經無人撼動。

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殊不知,吳京“影史第一人”的稱號是用捱打換來的。

捱過最毒的打,才能成為最強王者,當大家回看吳京的演藝之路,就會明白他的格局從來不是在成功之後才有的。

二、吳京的三次轉折,成就影史第一人

如今的硬漢吳京,剛出道的時候還是個粉嫩粉嫩的偶像小生。

1995年,武術冠軍出身的吳京首次觸電影視圈,主演了對標李連杰的《少林寺》的電影《功夫小子闖情關》。

影片請來了胡慧中、鍾麗緹、於海等一眾實力派演員為他作配,然而電影播出後反響平平。

《功夫小子闖情關》可以看作是吳京從武術冠軍到功夫演員的一個契機。

從這部電影之後,長著一張娃娃臉,操著一口京腔的吳京陸續出演了《太極宗師》《小李飛刀》等影視劇。

就這樣兜兜轉轉,一晃吳京就到了28歲,馬上要進入而立之年的他突然意識到青春飯吃完了,技能也老化了,可能最後等待自己的就剩“裝嫩”了。

於是在中年危機未到之前,他決定要轉型。

如今再看當時吳京的決定,是讓現在許多人到中年卻依舊沉溺於情愛偶像劇中的男演員所汗顏的,但凡他們能像吳京一樣看得長遠些,或許也能少挨些罵。

1、第一次轉型:演反派

2003年,吳京南下,轉戰香港影壇。

當時的香港影壇功夫片已經呈現日漸式微的態勢,儘管如此,內地演員在港圈的地位也遠不及現在,

縱然吳京有一身好功夫,也得撂下正面形象,在港片中演反派。

2005年,吳京在《殺破狼》中演了一個一句臺詞都沒有的“殺手”。

那段他和甄子丹的巷戰成了經典,這場戲中,在他身上生生被打斷了四根棍子。

可見跟他拍對手戲的甄子丹大哥,是有多麼的“敬業”。

打戲火了,可這段戲對於作為小配角的吳京來說,幫助是微乎其微的。

在接下來幾年裡,吳京用一種近乎接近於香港影視圈底層人員的身份,混跡於各種電影中。

打手、殺手、副官….漸漸地,他終於打出了一些名氣。

之後吳京又參演了《機器俠》《開心魔法》《大話西遊3》等電影,數量雖多,可質量下乘。

如果吳京一味混跡於其中,溫飽自然不成問題,但個人發展和成就也就止步於此了,甚至還有可能被扣上“爛片王”的帽子。

即便是他曾憑藉《男兒本色》中的反派“天養生”一角提名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可與獎項擦肩而過的結果似乎都在提醒他“不破不立”。

在演藝圈摸爬滾打了十幾年的吳京突然發現自己仍舊一無所獲,直到他34歲這年,機緣巧合之下吳京獲得了靈感,他想自導自演一部電影,導演處女作《狼牙》應運而生。

也正是作品,解鎖了吳京的“導演”新身份,潛移默化中催生了後來《戰狼》的誕生。

從28歲轉戰港圈,到34歲首執導筒,吳京似乎依舊找不到自己的那條出頭路。

2、第二次轉型:當戰狼

2012年,吳京迎來了自己演藝生涯的第二個轉折點,電視劇《我是特種兵2利刃出鞘》的出現,算是徹底開啟了吳京“軍旅”角色的任督二脈。

那一年,吳京38歲,隨著電視劇大獲成功,他也終於意識到自己前十幾年的積累都是在等著如今的突破,“軍人”角色才是一直自己所要等到並適合的型別。

軍人的種子一旦種下,就再也拔不掉了。

恰逢2014年前後正是花美男流量當道的時候,“鋼鐵直男”吳京便決定轉型做導演,拍一部給真正男人,讓女人看到真男人的電影,《戰狼》誕生了。

花費七年時間,賣房做抵押,背水一戰的吳京拍完了《戰狼》。

雖然《戰狼》的票房不夠樂觀,不過吳京的事業局面全面開啟,從此一片成名。

2017年,《戰狼2》上映後好評如潮,口碑炸裂,票房也飆升到56.8億。

吳京,徹底火出圈!

七年裡,吳京出演了諸多中國軍人的形象:《戰狼》、《戰狼2》、《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父輩》、《金剛川》、《長津湖》……

反派吳京的歲月徹底結束,吳京的“中國式英雄”形象牢牢紮在了觀眾心裡。

3、第三次轉型:上太空

如果說,吳京的前兩次轉折讓他從武打明星轉型為更具綜合性的硬漢形象,那麼帶資進組,押中爆款《流浪地球》則更加證明了吳京的眼光和格局。

自掏腰包六千萬,零片酬出演,《流浪地球》的成功應當對吳京說一聲“特別鳴謝”。

觀眾需要合格的、熱血的英雄電影,吳京提供了;觀眾看多了、看慣了國外的科幻大片,也有人站出來把中國科幻電影推到臺前,導演郭帆和演員吳京做到了。

《流浪地球2》在今年春節檔上映,已經收穫超34億票房,這樣的成績無異於是給中國科幻電影打了一劑強心針。

“流浪地球”系列的成功,很多人將吳京視為功臣,而他本人也並未忘記初心。

在《流浪地球》的科幻外衣下,不難發現,吳京所扮演的角色依舊是帶有英雄主義色彩的人物。

這一次,換中國人來拯救地球,這是多提氣的一件事。

中國科幻電影走出來了,勢必動了西方同型別電影的蛋糕,所以《時代週刊》才會給《流浪地球2》打出難看的30分。

但是轉念一想,這何嘗不是中國電影和中國英雄的勝利呢?因為嫉妒,所以詆譭;因為突破,所以無畏。

這不僅僅是中國科幻電影的成功,也是吳京這麼多年來堅持打造“中國式英雄”的成功。

三、個人奮鬥與時代大潮

回看吳京的三次轉折,不得不佩服他的清醒和果斷。

從奶油小生的形象轉變,到動作片中的反派再到軍旅劇中的英雄,每一次的轉型,無一不透露著吳京對自己、對未來的擔憂。

也正是這種擔心,促使他必須清醒地思考自己要什麼,後來的結果大家也看了,吳京每次做出的轉身決定就如同打怪升級一般。

而每一次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決斷,得益於吳京看得夠遠、格局夠大。

就像當初他投資《流浪地球》時,曾有人問他:“如果投資失敗了怎麼辦?”對此,他也只是說了一句:“至少我還養了7000個搞電影工業的專業人員。”

試想,但凡吳京自私一些,他大可藉著當年《戰狼》的熱度遠走好萊塢發展,或者躺在軍旅題材的舒適圈裡,好好地吃老本,但是他沒有。

作為演員,吳京見證了功夫片由盛到衰的過程,也參與了愛國題材和軍旅題材的興起。

製片人嵇道青曾說:“好萊塢英雄主義電影的主角身上總是能將獨特的個人的魅力與英雄精神相結合,然而國內很少,吳京的片子補足了這個缺口。”

作為一個功夫演員,吳京從配角到主角,歷經三次轉折,才找到了自己的天命。

作為一個愛國的人,他復活了軍旅題材,成為打造“中國式英雄”的代言人,讓更多人愛上了主旋律電影。

作為一個投資人,在中國科幻電影即將彈盡糧絕的時候,他及時續了一把火,“流浪地球”才得以繼續科幻。

勇敢、踏實、清醒、果決、直爽……觀眾對硬漢乃至中國式英雄的經典想象的認知,大部分都能在吳京本人身上找到。

有人說吳京的成功只是抓住了流量密碼,實際上他只是抓住了這個時代的拐點。

近幾年,“好看的主旋律會得到很大力度的支援”漸成影視圈的共識,也成了觀眾喜聞樂見的情形。

而吳京只不過是順應大趨勢的變化,加上個人對於中國英雄的情懷,他的成功是必然的。

吳京曾說過:“因為沒人捧我,我只能自己捧自己。”

目前來看,至少吳京做到了,屢屢扮演英雄的他儼然已成為此類國產電影老少咸宜的一張名片,除此之外他還在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

主旋律電影需要吳京,而中國電影也需要更多吳京這樣的人。

年輕時的吳京曾說“想要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功夫時代”,儘管這個時代或許未曾到來,但回看他的三次轉身,觀眾們至少看到了吳京作為影史第一人的格局。

看到了他之於華語影壇、中國式英雄的意義,可能這遠比看到一個“獨屬”於吳京的功夫時代,來得更有意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