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的文盲」引熱議,深扒內娛盛產“文盲”原因,「掃盲」之風漸起

最近,「絕望的文盲」又火了。

起因是,黃磊女兒黃多多讀錯字上了熱搜。在《陪你多讀書》影片中,黃多多數次讀錯字。

將「河堤」讀成「河tí」。「裹住」讀成「rǎng住」。「一樁樁」讀成「一柱柱」……

此事引發出許多爭議。也再次將「絕望的文盲」話題推到公眾視野。

雖然語境有所差異,但「絕望的文盲」已經變成了一種形容詞。還從娛樂話題升級成社會話題,進入了兩會討論範疇。甚至被外媒報道,已然是個需要正視的嚴肅現象。

炮轟這一現象的聲音此起彼伏。

但讓魚叔疑惑的是,到底哪兒來這麼多「絕望的文盲」?他們如何能順利進入娛樂圈,甚至有的人還成為「頂流」。

咱們今天就來扒一扒。

「絕望的文盲」引發熱議,還要追溯到春節檔。電影《無名》路演途中,主演王一博在現場提問環節創造出一連串「名場面」。被問詮釋角色有什麼難點,以及從角色身上學到什麼東西。他「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除此之外的多個問題,情形也相似。演員或質疑問題本身的意義,或乾脆交白卷。被網友戲稱「絕望的文盲」。

緊接著,電影《滿江紅》官博也陷入「絕望」。宣發期間,官博用錯詞、斷錯句、寫錯字,錯處頻出。也讓「絕望的文盲」一詞徹底出圈。

藉此契機,更多「絕望的文盲」被起底。

除了在工作中表現出專業上的文盲。還有一類,是常識性文盲。他們宛若九年義務教育漏網之魚。

字,不會寫。

數,不會算。

音,不會讀。

人,不會認。

除此之外,也有一種別樣的文盲。他們在社交平臺長篇輸出積極發言,卻讓人看不懂。有人為日本核廢水處理建言獻策。

有人「自創」一門語言。讓全網一邊做閱讀理解一邊幫其修改病句。

有人明明已經讀到了博士後,卻不知知網為何物。

還有人,知識分子的人設高高築起。卻出現「諾貝爾數學獎」「矛盾文學獎」等低階錯誤。

內娛文盲遍地走,許多人覺得匪夷所思,但其實只是常態。背後原因,多種多樣。名利場,青春飯。很多人年少成名,沒有時間進行知識積累。黃聖依大學剛入學,就被周星馳挑中入組《功夫》。楊子就曾直言,許多明星都像黃聖依一樣。成名越早越沒文化,甚至已有的知識還會退化。

又或許多草根演員,礙於個人經歷受教育程度偏低。就如王寶強,小學沒有畢業。演戲不認識劇本上的字,只能隨身帶字典。

但,相比於客觀原因。如今的內娛文盲更多是主觀選擇。

畢竟在內娛做個文盲,太「划算」了。

不必嚐盡寒窗苦,就能盡享甜頭。傳統造星方式變革,網路時代加持出的流量法則,重新制定了內娛的遊戲規則。顏值經濟演算法之下,漂亮臉蛋戰勝表演實力,成為主要競爭力。

也正因如此,傳統表演行業門檻被拆毀。偶像又或網紅素人,顏值足夠便有人看。只需擁有粉絲基礎就可輕鬆「轉型」做演員。

零經驗也不怕,進組後演戲導演手把手教。從動作到臺詞,甚至細節到表情眼神都逐一示範。

同時給予演員們最大的試錯成本。反覆拍攝重來,成全其演技「達標」。

相較於早先追求效率的高壓劇組環境。如今對於流量演員的「寬容度」也有明顯提高。專業難度早已「貼心」下調。臺詞可以配音,背景也能摳圖。功夫不用真打,直接上替身。只需刷臉,就能輕鬆包攬片酬。

另一邊,即便徒有其表也問題不大。內娛活人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流行人設。無需真的讀書學習,就能打造「愛讀書」的個人形象。

為了保證人設的完整,避免談吐言之無物。藝人接受採訪時的問題,通常都經過嚴格把控。回答可以更改,不當可以重來,成品也需稽覈。相關問題都有對應的模板,空手上陣實屬少數。

即便不小心「露餡」,也能靠營銷補救。包裹進追捧者「酷蓋」「笨蛋美人」的誇讚聲中,被標榜成一種個性。如此種種,似乎在內娛做個文盲也沒關係。不必完善生活經驗,也不必豐富學識,一樣日薪百萬。

魚叔看完,都想連夜勇闖娛樂圈了。

但,觀眾卻早就苦內娛文盲久矣。

正因各方保駕護航,野雞也能變鳳凰。明晃晃地暴露出文盲本質才讓人如此憤怒。這意味著,藝人本人連最基礎的努力都不願付出。如今的明星採訪早已被詬病「沒有營養」,沒有真實反饋的對話已是縱容。即便如此也只能得到敷衍糊弄,甚至乾脆交白卷。

很難說不是傲慢。

內娛基本盤也決定著,觀眾大多並不預設演員對於角色有何深度理解。當然,也不排除有人天生寡言少語不善表達。但拒絕與嘗試溝通有本質區別。學歷與學習熱情也並不直接掛鉤。

王寶強透過劇本重塑自我。

趙麗蓉識字也不多,只上過掃盲班。

出演《西遊記》車遲國王后一角時,靠搭檔念詞記憶。小品《打工奇遇》中現場寫就「貨真價實」的四字技驚四座。實則背後苦練數月,一度寫到「痴狂」狀態。

成龍小學學歷背四書,一口流利英文。

真刀實槍為事業搏命,拿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有從藝的誠心和態度,有磨礪出的實在作品。觀眾自然不會以「文盲」二字輕視這樣的演員。

就算拋去硬實力,只看作為「稀缺資源」的美貌。在流量明星當中,又有幾人真的擁有?粉絲吹噓的「漂亮臉蛋」,不過是又一次印證著內娛的審美降級。「絕望的文盲們」享受著最好的資源,拿著最多的錢。一邊無知程度一騎絕塵,一邊立人設收割粉絲。

對於觀眾而言是審美荼毒。

對於辛苦讀書,全力工作的普通人而言,也不只是「絕望」能概括的了。

但話又說回來,「絕望的文盲」們固然讓人憤怒。但更值得追問的是,到底是誰在縱容他們的肆意生長。誰給了他們源源不竭的工作機會。是什麼底氣,讓他們不憚於一盲到底。

其實,對比不同年代的演員觀念,便會發現一些端倪。《覺醒年代》中飾演李大釗一角的演員張桐,接受採訪時就說過自己曾經的困惑。二十歲出頭時,做演員的基礎要求是學藝先學德。修身盡人事,打磨好自己,再看老天爺是不是賞飯吃。

突然之間,這些定律失效了。

演技好,沒用了。劇方挑人,只看流量。沒有簇擁者,無法為劇方帶來確定的點選量和已知效益,便不會被選擇。於是不少人建議張桐:買點粉絲。

遊戲規則,已經變了。

曾經,「科班出身」是基礎性條件,評判演員的硬性標準也只是作品。但蛋糕總是不嫌大。國內投資方瞄準國外成熟的娛樂體系,開發出更多門路。韓國選秀掀起的利益熱浪讓人眼紅。

於是國內照貓畫虎大量開設經紀公司,開辦選秀節目批次造星。

但,內娛並沒有韓國成熟的偶像工業體系。星造出來擺在那裡,卻沒有承接他們的舞臺。可積累的人氣不能浪費,便都轉型向穩定的影視行業謀求發展,以創造更多經濟效益。而我國影視行業壁壘又不如韓國偶像與演員之間如此分明,轉行並非難事。

但,偶像的培養、「營業方式」、以及實力判別標準與演員截然不同。

愛豆可以量產,演員卻不能。

偶像所追求的是短暫而驚豔的舞臺表現、販賣夢想與幻想的互動方式。可優秀的演員需要的是大量的生活經驗、學識基礎、感受力、觀察力、思考力等一系列綜合實力。臺前幕後的生存方式相差甚遠,自然水土不服。

「絕望的文盲」其實只是這種畸形嫁接結出的畸形果實之一

然而魔盒已開,後果自然遠不止浮出一批「絕望的文盲」這麼簡單。流量與利益掛鉤,粉絲量大、受眾消費能力強者成了頂流。藝人的綜合能力無所謂,便會劣幣驅逐良幣。

專業演員就會無戲可演面臨失業。評判演員實力的方式也飯圈化。於是,塌房此起彼伏。

另一邊,造就流量的方式與新媒體方式的發展密切相關。人人都有手機,觀看需求量劇增,受眾年齡層降低。影片網站便將目光投向網劇、網大、短劇,創造出更多「坑位」吸納演員。這類作品並不需要演員有多麼豐富的學識。

流量即是點選量,而點選量意味著一切。於是,劣質同質類作品競相迸發,「絕望的文盲」們也不必擔心無戲可演。

甚至為了讓「絕望的文盲」們更輕鬆地演戲。倒逼創作者們降低作品難度,不再寫超過兩行的臺詞。

好演員們也被這種規則影響,被要求將自己「標籤化」。

不必多思考,不必多嘗試,降智從藝。畢竟從業二十年,不如短影片平臺一句「接著奏樂接著舞」火得快。由此也釘牢了國產劇的「懸浮降智」的標籤。

而這種「絕望」不止針對行業內。粉絲為維護偶像,也甘願同做「文盲」。為了給偶像的演技鍍金,她們發明了一系列令人看不懂的玄學理論。

而當偶像因沒文化翻車時,她們也強行挽尊。對於心智並未成熟的低齡受眾,更是暗藏「讀書無用論」的隱患。

如今,「絕望的文盲」們引發官媒下場,兩會熱議。相關要求不斷提升,不少藝術類院校也開始重視學生的文化課成績。正是因為,行業需要回正,反噬已經到來

快餐吃多了,人需要真正的營養。觀眾對於低劣作品與爛演技的容忍度逐漸降低。而近年來諸如《山海情》《人世間》《狂飆》等作品的爆火。也印證著實力派演員的春天或將再度來臨。

張頌文一夜爆紅,不就是作品與演技加持出的結果嗎。

其實,魚叔無意將任何具體的人對立起來。畢竟圈內亂象之下,所有人都被裹挾其中。但要想改變,單一方努力是不夠的。不久之前,韓國重量級影帝崔岷植就曾談及偶像演戲被罵現象。

沒有經驗時,或能因不知者無罪而得到寬容。

但有人願意伸手相助時,若仍舊選擇做個「絕望的文盲」,便是自願掉入行業怪圈的絞肉機之中。

話題討論到現在,很容易忘記一件事。就是文盲一詞,起初並非貶義。而是特殊背景下,不得已的時代無奈。相比之下,內娛「絕望的文盲」們既幸運,又諷刺。如今「掃盲」之風漸起。

希望這是好演員們的東風。

能讓更多好作品乘風而來。

全文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