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網》5天累計票房5000萬,不是郭富城扛不動票房,而是香港電影何時才能走出這“三板斧”

不知從何時開始,提起香港電影,我腦海中總會浮現那幾個熟悉的片名——

《xx戰》、《XX狂》、《xx風暴》、《xx帝國》…..

主演也都是那幾位熟悉演員的大頭像。

以古天樂為首,張家輝、吳鎮宇、任達華、林家棟、張智霖為輔,劉德華、劉青雲、甄子丹偶爾冒個泡。

而劇情也脫離不了三板斧:

警匪、臥底、噠噠噠。

到了今年,終於有了新面孔,且一次來倆,更是2×2的四重享受。

梁朝偉+郭富城。

然而,卻也脫離不了港片的命運,隨著電影一部一部上映,差評也一浪一浪襲來。

年初時,梁朝偉的《無名》震撼上映。

暌違5年重回大銀幕,可剛剛問世就遭遇口碑危機,評價兩極分化,又因某鮮肉自帶的輿論,戲裡戲外都一籮筐麻煩事。

緊接著,梁朝偉搭檔郭富城的《風再起時》上映。

雙王爭霸,這也是郭富城在《秘密訪客》後闊別兩年的作品。

可電影仍然是聚焦四大探長時期的老調重彈,再加上翁子光劍走偏鋒的文藝化處理,電影口碑票房雙雙撲街。

作為一部梁朝偉+郭富城的電影,最後竟只拿下4800萬票房慘淡收場。

梁朝偉退場後,郭富城又拿過接力棒。

3月3號,由郭富城主演的犯罪懸疑片《斷網》上映。

為了這部電影,整個劇組傾盡全力,不僅輾轉全國路演開辦路演,作為一部純種香港電影,《斷網》對內地市場寄予厚望,公映時間甚至比香港本土還要提前六天。

但內地觀眾顯然沒有買賬。

《斷網》首映日只拿下1216萬票房,第三天就被同樣是香港電影的《毒舌律師》反超,而後者當時已經上映了10天之久。

以後的成績是一天不如一天,截止到發稿前,《斷網》上映已經5天,累計票房終於突破5000大關,但預測票房僅有7547萬。

據港媒報道,《斷網》總投資高達2.5億,雖然有王婆賣瓜的嫌疑,但三大影帝的片酬再加上電影中大量的特效設計,最起碼也有一半,也就是1.25億。

就算拿1.25億來結算,《斷網》預測內地總票房7500萬,票房分成36%,也就是2700萬。

這點錢連零頭都不夠,香港市場就更無須多提了。

所以,即使《斷網》最終成績還未揭曉,但關於“《斷網》賠慘了”的論調早就浮出水面了。

要知道的是,比起此前倒背如流的香港警匪片,《斷網》算是創新性的把焦點放到了“資訊戰”上,跳脫出了警匪套路的桎梏,應該有賣點的。

但為何還是走了院線三日遊的老路呢?

閒言少敘,直接聊聊這部《斷網》。

披著科幻皮的港式三板斧

卓家俊(郭富城飾)是一名網路安全專家操作員,就職於“天極”安保公司。

這天,香港的萬生銀行被駭客攻擊,所有裝置均宕機,連ATM機都成了一串亂碼,整個銀行系統完全癱瘓。

萬生銀行馬上聯絡了天極公司,並放出許可權,修補漏洞。

拿到許可權後,天極全體員工火速處理。

然而就在他們亂成一團時,窩在辦公室的範德福經理“黃德斌飾”卻瞞天過海,勾結駭客闖入銀行系統,足足洗了15億港幣。

原來,天極看似是網路安全公司,實則是為某大佬洗錢的工具。

經理監守自盜,左手派人攻擊銀行,右手騙來許可權後就馬上洗錢,等系統修好便事了拂衣去,打得一手左右互搏之術。

然而,交易中範德福貪念作祟,私下又洗了5億。

這5億不在計劃之內,大老闆很生氣,讓公司的行政總裁“陳明志”(林家棟)設計害死,並馬上瞅準了下一個替罪羊,

卓家俊。

卓家俊女兒患病,家中負債累累,因為想把她送到貴族學校,不得已下接受了公司的80萬善款。

吃下糖衣炮彈後卓家俊才發現總裁陳明志在洗錢,後又為洗脫嫌疑,主動幫助警察對付陳明志。

而陳明志暗地裡抓住了卓家俊的女兒要挾,雙方大戰一觸即發…..

從以上的劇情大綱來看,如果把“網路安全”、“銀行許可權”、“駭客洗錢”這些關鍵詞剃除外——

這依然還是個套路十足的量產警匪片。

公司領導偷偷洗錢,普通職員為了女兒跳入陷阱,後良心發現與反派決裂,而警方在兩人之間不斷激化矛盾。

最後反派綁架女兒,所有人跑到港口大決戰,噼裡啪啦一頓放煙花結束。

這劇情,我都快會背了。

看似是網路世界的新題材,實則仍然是港片那三板斧,依然沒有跳脫出模板化的情節設計。

每個人物、每個情節、每個反轉都讓人似曾相識,甚至到最後當反派無計可施時,我腦海裡立刻蹦出一句話:

“主角的女兒該被綁架了。”

然後,林家棟就跟被我指使一樣,聽命去綁架郭富城的女兒了。

這可太沒意思了。

而除了這些乏善可陳的情節之外,《斷網》的整體邏輯更是漏洞百出,光是每個人物的動機都讓人無法理解。

比如主角卓家俊。

明明設定是個洗心革面的好人,接受公司饋贈後,他發現上司洗錢,馬上倒戈相向,這我很理解。

但警察找到你時,你就把所有已知的全告訴警察,自己洗脫了嫌疑不就完事兒了嗎?

幹嘛非要當內應,主動選擇打倒反派呢,難道只是為了讓劇情更好看嗎?

還有,當卓家俊的女兒被綁架後,他假意幫助反派,實則潛入系統查出了女兒的位置,把位置發給了妻子。

此時,卓家俊已經找到了女兒,妻子隻身一人去救顯然也有危險,他難道不是應該馬上溜走去找女兒嗎?

為什麼愣是要在公司裡一直堅持到底,幫警察找到反派的犯罪證據呢?

難道只是為了讓劇情更好看嗎?

再有任達華飾演的警察。

這真的是我近幾年來見過最沒用,最工具化的警察角色!

開場銀行就被攻擊5分鐘,然後經理範德福命喪火海,緊接著卓家俊親自報警反派洗錢,又下木馬又破解系統,最後搞的全香港都斷網。

這群警察,竟然只在辦公室裡喝咖啡??!!

要麼就是查死者的賬戶,要麼就是查死者的親屬,剛查完死者就領盒飯,緊接著查下一個人。

查來查去,什麼事兒都沒幹。

整部電影前2/3,他們竟然只是坐在辦公室,面對攝像機噼裡啪啦不知道按什麼,一點劇情推進都沒有。

一會兒說卓家俊罪不可赦,要通報全港抓捕他,一會兒又私下求助,家俊哥哥沒你我不行。

完全沒有任何邏輯可言!

什麼技術都不懂,什麼系統都進不去,連放個定位都要卓家俊幫忙,最後乾脆舉著電話等卓家俊指示。

大哥,香港的網警就這麼閒嗎?

怪不得全都是荷官線上發牌。

《斷網》豆瓣5.2分

《斷網》只有5.2分,這還是剛上映5天的成績,不出意外的話,未來跌入4分的機率非常大。

當然,之所以讓人摸不清頭腦,很可能因為這兩年的擱置有關。

《斷網》原名叫《斷網24小時》,早在2020年6月份開機,四個月後殺青,2021年拿到龍標,如今擱置了3年才上映。

很顯然,這部電影已經經歷了大量改動,甚至已經到了邏輯不能自洽的程度。

主角卓家俊,他肯定有一些更嚴重的原因,導致他不得不被警方利用,不惜和整個公司作對也要幫警方拿到反派的犯罪證據。

畢竟卓家俊從人物塑造上來說,已經鋪墊了一層罪犯經歷,對於講究效率的香港編劇而言,這必然會被無限放大,從而實現角色的沉淪與救贖,也能與結尾“暗網”部分呼應。

當然,並不是說《斷網》一無是處,在做好一部“普通港片”的心理準備後,觀看過程還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電影用大量特效具象化表現了駭客入侵的場景,將每個系統,每個操作,甚至每串資料都進行了擬人化。

讓不懂電腦的人也能完全理解,也算是華語電影上的創新。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這算是華語電影的創新,但把“資訊戰具象化”的操作,在整個電影圈已經不算罕見了。

2014年的德國電影《我是誰:沒有絕對安全的系統》早就有相關展示,《頭號玩家》乾脆提前把“元宇宙”的概念拍了出來。

如今再拿這個當賣點,未免也太小兒科了。

不是郭富城帶不動票房,而是香港電影還沒走出來

郭富城拍這部電影時55歲,作為半百老人,在貢獻了絕對線上的演技之餘,郭富城也挑戰了大量動作戲。

除了常規的追車、槍戰戲之外,郭富城還有一場動作戲集中在廣場某藝術建築上。

該建築由鋼管組成,郭富城翻上爬下,在兩個人夾擊下閃轉騰挪,不僅發生直接肢體衝突,還要從高處墜下,再加上易碎的玻璃,十分危險。

拍完這場戲,郭富城說,自己上車都需要手抬著大腿。

而郭富城此前的《秘密訪客》、《西遊系列》均有不俗票房,更別提《寒戰》和《無雙》在內地打破多項紀錄。

郭富城盡力了。

不是郭富城帶不動票房,而是香港電影還沒走出來。

這幾年,韓國電影發生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大批頂級明星不願意在本國拍攝作品,更傾向於去海外發展。

以網飛為例,比起在本國拍攝大電影,他們更喜歡去網飛參演網劇。

大批資源被抽走,這就導致本土電影舉步維艱。

曾拍出《國際市場》的導演尹濟均表示,韓國電影已經走到了一個絕路,電影公司投資方只會拿20%-30%的投資,剩下由眾籌組成。

又沒人又沒錢,這導致電影立項緩慢,工業體系一夜崩塌。

去年,整個韓國電影市場,盈利的只有8部電影。

《韓影滅亡危機》——媒體如是寫道。

韓國電影走到這一步,就是因為“迎合型輸出”導致。

這幾年韓影看似高速發展,《魷魚遊戲》、《寄生蟲》等作品全面開花,徹底開啟全國市場,然而背後卻是滿目瘡痍。

因為過度迎合西方人口味,韓國電影現在幾乎都是“魔女”、“虐殺”、“槍戰”等無營養血漿片,而此前只有東方人才懂的倫理、復仇、時代創傷等關鍵詞蕩然無存。

韓國電影,看似走向了全世界,實則被西方的虛假繁榮徹底綁架,審美被完全鎖止。

一顆爛饅頭,就把韓國電影幾十年的基業徹底擊垮了。

而同樣的“迎合型輸出”也在香港上。

2000年後,香港電影依託內地市場,經過幾輪實驗後,慢慢摸索出幾個關鍵詞:

警匪、臥底、兄弟、槍戰、大爆炸….

成龍曾說:香港電影人急功近利,什麼火了就一窩蜂拍什麼。而這一點也直觀體現在目前的香港電影中。

翻開近年的香港電影,除了臥底就是間諜,除了警匪就是兄弟,幾乎每部電影都要兄弟決裂,幾乎每部電影都要去泰國買粉….

如出一轍的劇情,再配上幾位常駐演員,很多時候看完後都會產生記憶紊亂——

我看過嗎?我看過吧?誒,這劇情怎麼這麼熟悉。

現在香港電影給我的印象,就像把所有素材與演員都扔一個箱子裡,抓到多少算多少,再根據關鍵詞和演員排列組合,幾個月拍攝完畢。

取名XX戰、XX帝國、XX行者、XX風暴…..

我當然懷念《無間道》的迷失掙扎,懷念《寒戰》的爾虞我詐,懷念《無雙》的驚天反轉。

但我更懷念的,是那個“盡皆過火,盡是癲狂”的年代。

幾分鐘一個劇本狂賣幾千萬,一部電影開啟一個時代,這背後不只是市場的富饒,更有創作人澎湃勃發的原創力。

而我們真正喜歡的,也是這種無論多艱難的環境,他們總能拍出新的花樣。

但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好在,最近黃子華的《飯戲攻心》破天荒用情景喜劇開啟市場,《毒舌律師》又破1億票房。

香港電影啊,快回來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